會員別館
本單元為會員自由討論區,文責及取用圖片之來源概由文者自負,圖文內容並不代表真壺立場。
請問茶壺桶身的縱向紋?
發言人:isco 2020/04/18-20:01:08

一入真壺買的凌老師的湛紅朱泥

余老闆你好:
剛開始買來時都沒發現有縱向紋路,經泡茶一段時間後,縱向紋路越來越明顯,從一開始發現的兩條,到現在的整圈桶身都是縱向紋,摸起來也有些微起伏(一開始的時候是摸不出紋路),分享給ptt茶版的網友看,有人說茶壺內裂,可是這茶壺內部沒裂痕呀⋯⋯。真的滿奇怪的,請問這是我眼花錯覺還是什麼原因呢?

回覆1:請問茶壺桶身的縱向紋?
發言人:0275~Hsin 2020/04/18-21:29:28

覺得看起來像收縮紋,如果裂掉應該不會內外都沒有裂痕,也不會那麼多條平行排列,而且裂掉應該在壺頸或壺底,不會身筒上突然冒出一條條裂痕吧@@
不過照片不是很清楚,我也是用猜的,同盼余董解答。

回覆2:請問茶壺桶身的縱向紋?
發言人:isco 2020/04/18-21:51:22

打閃光燈後的圖片

打閃光燈後,就比較明顯。

回覆3:請問茶壺桶身的縱向紋?
發言人: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2020/04/19-01:20:00

純粹「漿多砂少」朱泥,經陰乾及燒成火頭收縮後的節皺紋,一般皆細而密,古人謂之「穀皺紋」,取其細而密的皺紋,就如同「稻穀糠表的細密紋路」! 圖為: 【周偉君手製‧紅楓壺j~湛紅朱泥】

呵!呵!...首先恭喜isco老弟收了一把「火頭朱泥壺」,所謂「無皺不朱」指的正是如此胎表特徵!

「無皺不朱」的極致,有興趣的玩家們,請於本「會員別館」窗口搜尋「魔燄神爪」,即有「朱泥壺」的收縮紋典範!

所以0275老行家判斷真的對極了!

記得這把應是凌梅紅的湛紅朱泥,翻遍真壺山莊已找不著此品種,所以老麻瓜隨手找了把【周偉君手製‧紅楓壺j~湛紅朱泥】來一張胎表特寫,如節奏般的「皺紋」,代表著「純朱泥」在手工拍打身筒成型時的次數與節奏,在「木拍子」一次次拍下身筒的霎那,造成一次次身筒的擠壓,邊轉動身筒邊拍打成型,最後光好明針潤飾胎表後,雖然胎表已十分光滑,但經「陰乾」與「入窯燒成」的急遽收縮後,拍打出來的節皺紋便大方的永遠固定於胎表,成為最美麗而自然的「無皺不朱」矣...。

嘿!嘿!...能形成「無皺不朱」的要素,並非只有「打身筒」就會有效果(當然呀!如果木拍子打身筒就能有節皺紋,豈不是任何一把打身筒的壺即會有節皺紋乎?),所以必須配合泥料必須「漿多砂少」,和「火頭級」的超高窯溫始能竟其功。

老麻瓜粗略想了一下...,朱泥的胎表皺紋,有三大種類:
1.為打身筒拍打出來的皺折紋,皺紋較粗大而明顯。【請參考會員別館內搜尋「魔燄神爪」頁面裡的例圖】
2.為純粹「漿多砂少」朱泥,經陰乾及燒成火頭收縮後的節皺紋,一般皆細而密,古人謂之「穀皺紋」,取其細而密的皺紋,就如同「稻穀外殼上的凹凸紋路」。
3.以上二要素兼而有之...,一般的朱泥收縮,以此類居多。

回覆4:請問茶壺桶身的縱向紋?
發言人: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2020/04/19-01:40:43

呵!呵!今天不賣米! 這是【稻穀的特寫】

嘿!嘿!網路隨便抓一張稻穀的特寫,讓還沒見過「稻穀」的年輕同好,或各大都會玩家們,能好好比較一下古人用「穀皺紋」來描寫朱泥的「節皺」特色,看是否恰如其分?

無論您的結論認為像不像...,但老麻瓜倒是覺得很溫暖、很有意境,還蠻喜歡這種形容的!

補充說明之前老麻瓜曾有之貼文概要:
老麻瓜曾以同作家、同泥料、同品種、同一批次製造燒成出來的壺,取出二件來做科學的對比驗證,其中一把經泡養後,在600倍顯微鏡探視下,發現其皺折紋與未曾泡養過的另一把壺更明顯地加深,....皺紋若遊絲(亦似打亂的漣漪),氣孔由未曾沾水時的壺,只有少許小凹槽,及淺淺不很明顯的髮絲般皺紋,泡過幾天後,胎表原本的小凹槽,變成及增生許多大大小小深不可測的明顯黑洞,洞旁則擠滿了許多更明顯的髮絲般皺紋,與新壺相比,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矣!

這代表isco先生的「湛紅朱泥」,確是皺紋更加密集且加深,而非您的錯覺,這就是朱泥壺的生命力展現,大自然的恩賜!

註:有興趣的玩家們,不妨在「紫砂Q&A」中搜尋『顯微鏡」,即可參考之前老麻瓜對於胎表皺紋泡養後變化的描述。

回覆5:請問茶壺桶身的縱向紋?
發言人:0275~HSIN 2020/04/19-13:44:52

幫余董放上魔燄神爪的照片與網址

https://www.china-pot.com.tw/Mforum_more.php?keyword=%E9%AD%94%E7%87%84&rid=1596&pages=1#18273
感謝余董解惑,順便請教余董
依照我個人看完後的理解想法,是否可以做此解釋:

打身筒時,作家以木拍子一下下拍打,但因為是手工、每一下的力道輕重一定會有所差別,加上身筒上每一個面受拍打的次數也不會一樣,
所以身筒這片泥片就產生了[密度]上的差異,被拍打多次的、大力的區塊密度高;拍打少次的、小力的區塊密度低,
這款泥料陰乾燒成後就因為密度的不同而產生收縮上的差異,因而產生收縮紋。
如果是如此,就完全可以解釋為何漿愈多(愈細膩)、窯溫愈高(收縮愈多)的泥料,就會愈明顯了!
也就是說即便是收縮比較低、漿較少的紫砂,也可能會有收縮紋,只是比較不明顯而已。
而isco兄泡養後收縮紋更加明顯,可能是因為泡養後的光澤讓收縮紋產生類似陰影的效果,因而比較容易看出來
[假如是窯裂不至於一開始看不出來,驚破的話裂痕極細應該不會是長這樣]

如果我個人的推測有錯誤之處,請余董不吝指正!

回覆6:請問茶壺桶身的縱向紋?
發言人:古陶研究所余啟任 2020/04/19-23:59:28

左手伸指入身筒內,朝外托住身筒泥片,右手持“拍子”輕輕拍打身筒。分解動作是這樣的:當後三指托住身筒的霎那,拍子隨即拍上泥片,後三指於接觸到拍子的震動時,須反射性的輕拖身筒泥片以轉動轉盤,當拍子一接觸泥片後也須助力拖動泥片,使轉盤逐步轉圈移位,以拍打出所需的壺身曲線。

首先截下韓洪波所長打身筒的片段如上,供有興趣的壺友們體會一下「陰乾及燒成」後,壺表能有美麗節皺紋的原因之一!

0275會員果然是老行家,以下這段詳細詮釋,更能清楚的表達出老麻瓜想傳達的原意...。

《打身筒時,作家以木拍子一下下拍打,但因為是手工、每一下的力道輕重一定會有所差別,加上身筒上每一個面受拍打的次數也不會一樣,
所以身筒這片泥片就產生了[密度]上的差異,被拍打多次的、大力的區塊密度高;拍打少次的、小力的區塊密度低,
這款泥料陰乾燒成後就因為密度的不同而產生收縮上的差異,因而產生收縮紋。》

回覆7:請問茶壺桶身的縱向紋?
發言人:isco 2020/04/20-17:00:06

感謝余老闆與老會員的說明。 原來這不等間距的縱向紋是製壺過程中不經意的手工紋呀⋯⋯

© 2024 古農真壺有限公司 / Design By Virtualhost